信箱收到團隊來信詢問空間相關資訊後,簡易給予答覆之餘我們總會希望能邀請團隊前來,讓我們有機會能與團隊坐下來先喝杯咖啡,聊聊團隊正在嘗試打造什麼樣的題目,以及那件我們更在乎的事:為什麼團隊願意投入在這樣的題目裡?對許多人而言也許工作可以單純只是工作,不一定需要具有深刻意義,也不必與喜好具有多高正相關性。然而如果仔細計算起,當每個人以員工的角色每日在工作花費8-10小時⋯⋯
一如往常,團隊隔間釋出的消息發佈後,近一個月收到不少團隊的進駐申請表單,內容裡偶爾也順便提及對自身題目的遠大抱負,有時看完甚至也令人想投入一起打造那些願景。不過往往在後續邀請前來空間實地走訪的階段後,會收到大約八成團隊給予以下幾種回饋:「希望能有更寬敞一點的空間」「設備希望能更精緻一點」⋯⋯
是作為本來獨立的個體,進入以團體為運算單位的社會機器內,為了給組織一個交代而必須冠上的名詞母集合。而在這段從母集合中攫取詞彙套用到自己的過程中,往往會出現許多非生物性的排斥效應,有的人能成功熬過排斥的過程,而有些人從中敗下陣來。 然而成功往身上冠加新名詞的這類族群,往往也會因為在得心應手的情況下,逐漸忘卻了自己曾為個體的記憶。
所謂離場,是指從一個群體離開而進入到另一個群體的過程,而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後者,然而影響最大的卻是離開前者的方式,因為那也造就後者對於有一天自己也會變成前者時衍生的想像。所以為什麼要好好離場,說穿了其實原因無他,就是為了自己。好好的道別能讓自己用更好的姿態進入下一階段,如果在前一階段裡與每個人充滿了愉快回憶,自然毋須多作任何事情就會有人替自己舉辦歡送會。
在科技越來越便捷的時代裡,「速度」似乎晉升成為了絕大多數工作裡最重要的指標項目,「我們講求快速開發快速修正」「東西先作出來比較重要,不好我們再繼續調整」「我們平均每三天修正一次版本」諸如此類的對話在生活中越來越常出現,好像比起一切其他事情,只要不夠「快」就成了罪大惡極的事情。但,真的是如此嗎‧‧‧